千年敦煌文献还原端午旧俗雅趣引众“共鸣”
2018-07-29 15:49:51 已浏览次
中新社兰州6月18日电 (记者 冯志军)赛龙舟、吃粽子、喝雄黄酒、戴花绳……相比流行“云吃饭”“云喝酒”的今天,古人端午习俗非常丰富,雅趣十足。6月18日,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,为传统佳节端午节。敦煌研究院还原了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中,保留千百年的端午旧俗,引发众多网友“共鸣”。

资料图:敦煌市文化馆表演的敦煌舞《壁画印象》。王斌银 摄
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古时端午节目良多、各得其乐,孩子们戴五彩绳吃粽糕,大人们喝雄黄酒插艾草,热爱户外的或水上弄舟、或登高滑沙,喜欢文墨的则饮茶制扇、思忖扇面儿上描一番怎样的景色。
一块粽糕香糯,共叙端午良辰。古人也不例外,敦煌文献开卷可见香甜弹牙的粽子。“想起来妈妈做的粽糕,原来妈妈是懂历史的。”网友“兰旗”对此感慨道。
端午这天,中国各地还要举办热闹的龙舟比赛。在敦煌壁画中,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舟船图像。从公元六世纪至十三世纪,时间跨度近七百年,船的款式由简入繁,多达十余种。单是这些水上操舟画面,就可以串起一部丰富有趣的舟船史。
现在被风扇、空调霸占着的夏天,让团扇、纸扇等渐成古物,但它却是古代端午最文艺的“礼尚往来”形式。“一把小扇在手,笑对仲夏酷暑。”赐扇相贺,是古代敦煌端午的重要官方仪礼。每到端午节前,衙府作坊忙于制扇,多是绘有图画的木柄纸扇。端午一早赠予僚属,以示慰问,弘扬仁风。
“一根五彩绳,百病随雨走。”敦煌研究院解读称,古时端午节的前一晚,大人会在孩子熟睡时,将五彩绳系在小孩的手腕和脚腕上。戴好之后不能随意乱摘乱丢,要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大雨,摘下来扔进河里随雨水冲走才行。
对于传统端午中丰富的旧俗雅趣,网友“婉芸”对此表示:“这样过端午,真的是雅而有趣味,细细琢磨,文化内涵深蕴其中。既有《易经》的朴素阴阳之道,又含老庄的天人合一,又有儒家的人文情怀,还有佛家的大慈大悲,佑护众生!”(完)
责任编辑:小悟

利来国际娱乐版权与免责声明:
一、凡本站中注明“来源:利来国际娱乐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,版权均属利来国际娱乐所有,转载时必须注明“来源:利来国际娱乐”,并附上原文链接。
二、凡来源非利来国际娱乐的新闻(作品)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,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。
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:chief_editor@wenwuchina.com
月度排行
- 1创想与塑造,之文课程走进太原市第六十四中...
- 2河北南和出土北宋时期八棱碑 距今已有90...
- 3我国启动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
- 4河北行唐故郡东周时期“豪车”展露真容
- 5古籍的文物收藏价值如何衡量
- 6国家文物局公布2018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...
- 7陕西考古发现战国时期大型祭祀遗址
- 8以色列小镇发掘出24枚稀有古币 穿越千年
- 9国宝级文物修复师:让千年织物重现往昔光华
- 10探访世界唯一一家蒙古秘史利来国际娱乐
新闻速递
- 浙江省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
- 华侨建“浙南民俗文化馆” 展出4220件农耕文化展...
- 34个历史文化村落已成为舟山乡村振兴的支点
- 浙江出土宋元青白瓷在浙博首次集中亮相
- 杭州西湖景区开展文博单位消防安全检查
-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联席会举办
- 一场17块碎片的“文物手术”——西周铜铃修复记
专题视点MORE
原创推荐MORE
- 创想与塑造,之文课程走进太原市第六十四中学校
- 龙泉琮式瓶
- 给人好运的锦鲤,竟藏着这么大的秘密?
- 音可通神,鼓舞人心
- 秋季吃蟹指南 —中西方文化下的蟹
- 乘槎使者海西来 ——丝绸之路上的石榴文化
- 盛世风袭北京城,金秋月览长安客(下篇)
- 阿富汗珍宝展之: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
- 历经9个世纪的《文画苏题卷》
- 梦回大唐,随我驰马扬鞭意气风发可好?